每日报道:农村婚恋困局:男青年无人问津,体制内女孩难寻对象

2023-04-14 18:17:40

《中国婚姻家庭报告2022版》数据显示,中国离婚率连续20年上涨,结婚率则迎来20年来最低点,初婚年龄大幅推迟,有的地区推迟至男35岁、女33岁,年轻人“谈婚色变”已成趋势。

但王孟阁的直播间却与这些数据形成鲜明对比:每天的相亲直播有十几万人围观,线下求亲者踏破门槛,曾一天促成70多对。才二十出头,就急着找王孟阁帮忙介绍对象的年轻人比比皆是。

在王孟阁相亲直播间这个小宇宙里,我们看到过去习惯隐于角落的乡村大龄青年婚恋问题,被“搬”进广阔的互联网,择偶观念与婚恋现实迎面相撞,形成一个独有的择偶准则和相亲体系。


【资料图】

直播相亲王         

早晨六七点,沂蒙大地的天刚蒙蒙亮,王孟阁家的第一通相亲报名电话就响起来了。

王孟阁农家院也由此热闹起来,十里八村的乡亲们提着肉菜登门拜访,当地主播也加入志愿者队伍,在直播间架起20多部手机。距离王孟阁晚上开播还有七八个小时,农家院内已是人头攒动,宛若山东农村吃席的热闹场面。

位于临沂市河东区坡埠村的王孟阁农家院并不难找。自从在快手直播相亲走红,被媒体称为乡村版《非诚勿扰》现场后,王孟阁的家就成了“公共场所”,在地图软件上输入“王孟阁”即可搜到地址。王孟阁夫妇怎么也没想到,在此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小院有一天竟被踏破了门槛。

两口子的日子也变得忙碌起来。做一场相亲直播,零散的工作量并不小。登记和筛选信息,接待八方来客,以及持续数小时的直播,都消耗大量精力。俩人每天从早忙到晚,一天只睡三个四小时。

两个儿子不忍,主动加入直播工作,利用业余时间负责接听相亲预约电话,进行信息登记和安排相亲日程。早先每天安排两场直播,长达十小时以上。担心父母的身体吃不消,他们又改成一场,每场20位嘉宾——人数不能太多,怕影响质量。

2023年临近春节,他们的电话被打爆了,来电铃声就没停过,发烫的手机要时时连接着充电器。最火热那阵子,二儿子王振也算不清自己接了多少电话,只知道苹果手机最多可存500条通话记录,从早上10点到下午两点,500条记录就满了,刚被手机自动清空,新的电话又源源不断打进来。

年前,直播相亲的日程已经排到元宵节之后,3000多名大龄青年预约相亲,还有1000多名中老年人也在排着队。春节期间,王孟阁舍不得休息,“过年不停播,争取让更多年轻人解决人生大事。”据快手账号的直播动态显示,截至4月11日,近3个月内,王孟阁已直播100场,单场直播最高观看人数超过20万。

围观王孟阁相亲直播的人,有急着找对象的大龄青年,有寻求经验的单身青年,也有单纯看热闹的。90%以上的超高成功率,引发了全国各地单身人士的关注,不仅临沂和山东,省外很多地方都有人打来电话预约相亲。

涌入小院的人越来越多,王孟阁原本的小屋挤不下了,就把直播现场设在户外。但刮风下雨的,他又不忍陪同而来的家长打伞吹冷风,便在小院单独开辟了一间活动板房当直播间,在房间里架起炉子,方便大家边相亲边烤火。又在院里支起灶具,烧上大锅菜,白菜猪肉炖粉条什么的,让来相亲的人,不管成不成,都能吃上一口热乎饭再走。

直播间不PK、不卖货,相亲免费还管饭,也因此,陪同相亲的家长非要带点东西,面粉猪肉、白菜土豆什么的。带的人多了,王孟阁干脆把这些物资写在大红纸上,贴在院内的墙上,如今已经贴了不只一层。大伙还主动担起做饭、保洁等工作,让王孟阁夫妇有更多时间专注直播。

直播相亲九个月,王孟阁的快手账号收获168多万粉丝,光是登记过的求亲人员信息就上万条,已经帮助上千名单身人士找到对象,他也由此见证了很多幸福时刻,“临沂月老”、“乡村版孟非”等称号悄然流传。

夫妻免费搭鹊桥  

尽管被称为“乡村版孟非”,但王孟阁却没看过《非诚勿扰》,直播相亲也纯属偶然。

今年52岁的王孟阁,收过废品,种过地,和当地的农民没什么不同。妻子姓孟,两人梦想着哪天在城市买个阁楼,住进高楼大厦,“王孟阁”的花名由此而来。这个看起来黝黑壮实的山东大汉,敏捷伶俐,擅长“啦呱”(当地方言聊天的意思)。学会上网后,夫妻俩将“啦呱”搬到快手直播间,说些家长里短,在院子里烧菜、唱歌,吸引上千人同时在线观看。

某次“啦呱”,聊到当年给两个儿子做媒说亲,有人问:“你这么会说,给我说个儿媳妇行吗?”身为父母,王孟阁能明白长辈操心孩子人生大事的心情,便答应了这桩说媒请求,结果还真给说成了一对。打那以后,越来越多人来到直播间让他给介绍对象。

恰逢2022年七夕临近,王孟阁琢磨着不如办一场线下相亲会。他备了烟花炮竹,又在院里支起大锅和桌椅,然后在快手发布召集视频。尽管准备充分,第二天的场面还是把他惊着了。村里涌进2000多人,直播间人气峰值也首次突破万人大关。

相亲会持续了一整天,喜糖和鞭炮屑散落一地,喜宴般一片欢腾。王孟阁粗略计算,那天促成的情侣至少有70对。半个月后,一对那天牵手的情侣送来锦旗:“感谢王孟阁直播间,夫妻免费搭鹊桥,红娘相助美姻缘” 。

相亲大会让王孟阁“一战成名”,他所在的坡埠村成为焦点,周边求亲的、看热闹的人蜂拥而至,将小院围得水泄不通。接下来数天里,每天数千人慕名而来,附近路段停满车辆,当地政府不得不出动警察维持治安,还给王孟阁小院修了路,修了停车场和卫生间。

找对象难,在临沂男青年群体中普遍存在。临沂常住人口达1100万,相亲的需求一旦被开发,王孟阁一家人忙得不可开交。他也头一次直观感受到,“原来现在有这么多年轻人找不到对象”。

另一方面,代际支持力度在山东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,临沂的父母将帮助子女成家视为人生最重要的任务之一。临沂本地年轻人多早婚,不乏20出头就觉得已是晚婚的家长和男孩来到直播间相亲。

王孟阁记得,一位大姐急得眼泪都快下来了,他一问,家里儿子才26岁。王孟阁的二儿子王振也记得,自己中专刚毕业,同学们娃都长大了。王振和媳妇儿从小青梅竹马,两家知根知底,王孟阁带上儿子到女方家说亲,这门亲事就这么定下来了。

在王孟阁看来,临沂的单身大龄男青年的共同特点是“找媳妇难”,一般要么经济条件不好,要么颜值不高。他对大龄青年的定义是20岁到40岁,而40岁到70岁算中老年。看到和他一样年龄的父母为孩子的人生大事犯愁,王孟阁总是不忍,像对自家孩子一样上心。他是个直脾气,也容易心软,有时候上直播的小伙子迟迟没人来电,他比一旁的家长还要着急。

今年除夕夜,王孟阁夫妇索性连春晚也不看了,就在直播间过。在他看来,“早一天婚恋,就早一天享受幸福。”人生短暂,他想帮孩子们尽快脱单,搭伙踏实过日子。

乡村婚恋困局    

像王孟阁这样的相亲主播,在临沂还有近200个,在快手上是全中国相亲直播人数最多的城市。

一方面,临沂是“中国物流之都”,也是“北方直播电商第一城”;另一方面,临沂虽人口众多,但经济条件和一线城市仍差距较大,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女生流失到其他城市,本地的脱单需求更大。现代产业形态与传统婚恋秩序的碰撞,以及城乡社会的转型与人口流动的加剧,使得王孟阁的直播间呈现出中国相亲困局的复杂样貌。

在王孟阁的青年时代,谈婚论嫁似乎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。甭管条件好坏,无论自由恋爱还是媒人说亲,只要到了适龄阶段,绝大部分人都会自然并且顺利走进婚姻。“现在的年轻人,压力更大,更崇尚自由恋爱,对另一半的要求更高,婚恋的难度和成本也更高。”王孟阁分析。

观念变迁背后,是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加剧。近年来,我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在120左右高位徘徊,而且失衡在农村更为突出。根据2000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和婚姻表预测,,从2010年开始会有10%到15%的男性难以如期找到配偶,这个群体数量会在2035年达到顶峰。男性多于女性的结构性矛盾,在“80后”、“90后”进入适婚年龄后不断凸显,中国农村的“光棍危机”日趋严峻。

农村大龄男青年找对象难,又在竞争的环境中慢慢形成高彩礼风气。临沂农村有句俗语叫“买猪不买圈”,意思是男子娶亲要准备好婚房。以前,当地男青年为了娶媳妇,可能只需要在村里有一栋新房,现在则变成了要在县城甚至在大城市买套房子。成就一桩婚事需要的物质成本越来越高,乡村青年的婚恋危机也建立在此背景之上。

虽然不了解相关数据,但王孟阁在直播间能直观感受到乡村男青年难找对象的问题。来他直播间的年轻人,也向往甜蜜浪漫的爱情,但更多时候不得不面临艰难的择偶困境。

在王孟阁的观察里,来他直播间相亲的多是普通男孩,学历低,收入不高,处在“城乡夹缝”间,挣的是“辛苦钱”。而相应的普通女孩却太少,要么早早结婚又离婚,要么大学毕业,太优秀,甚至有已经获得北京户口的女博士生来相亲。这些女孩往往希望男生在城市有体面的工作,最好是体制内的。

互联网上,人们常用“山东人对编制的偏爱”这个梗来开玩笑,但一份体制内的工作确实意味着在城市站稳脚跟。“很多30岁左右的未婚女孩,本科以上学历,体制内,眼光也比较高,当她们想找个优秀的男孩时,发现很少。”王孟阁说。

直播后,他能清楚感受到,出镜的男嘉宾外形和经济条件不错的,很快就被“抢”了;但若是长得“赖”点,无车无房或者不是全款购买的,往往“推销”半小时也不一定有电话进来。他们能不能脱单,往往是外形、工作、经济实力等条件的综合考量。

相反,女孩在直播间基本都很“抢手”。一位28岁的女幼师,容貌秀丽,短短几分钟两部热线电话接到近10位有意者的来电。王孟阁只好把手机信号关了,把来电号码写下来,让她下台后“自己挑”。

而在妻子孟姨看来,一些男青年“情商堪忧”,也是脱单的极大障碍。有位33岁的男嘉宾在直播间连线成功,还约女孩线下见面吃了饭。结果没多久男孩又找来孟姨给介绍人,问他为啥没成,他说自己上了一星期夜班,等下班再去发微信,才发现女孩把她拉黑了。孟姨恨铁不成钢,“你傻啊,一周不联系人家,人家哪知道你心里有没有她?”

在这个直播相亲现场,很多隐秘的现实因素在相互交织。王孟阁能做的,就是拓宽相亲渠道,尽力扫除代际障碍,让双方层次维度基本对等,也提倡“放宽条件”。

不论如何,“匹配”是他直播说亲的最高法则。

直播间的速配爱情     

相亲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,而相较于传统的婚恋网站,直播建立了更广阔的社交空间。快手顺势推出相亲服务,在直播间新增“相亲角”,通过直播形式去中介化,整个相亲过程变得更加透明和高效,也涌现出了像王孟阁这样的人气直播间。

短短半年间,王孟阁已经在“相亲角”摸索出一套高效的相亲流程:线上预约,现场直播相亲,每场安排20位左右嘉宾。他要求前来相亲的青年都要带上父母。若双亲都不在的,也要有亲属或长辈陪同。毕竟“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”,王孟阁对此的理解是,婚姻大事绝非儿戏,需要长辈把关和见证,这样也更靠谱,避免婚骗和婚托。

开播前,王孟阁先招待前来的乡亲们吃一碗热乎的大锅菜,暖胃后进入直播等候区。他还贴心地用摩丝给男嘉宾拾掇发型,再喷点香水。看到他们面对镜头紧张,夫妇俩还唱起歌谣舒缓气氛,愣是把相亲节目整成了才艺表演。

正式开播后,王孟阁二话不说单刀直入,连珠炮似地直问:多大年龄?身高和体重多少?什么学历?干啥工作?工资呢?有没有车,什么价位?有没有房,全款还是按揭?想找什么样的对象?遇到年纪大些的,他还会问:有过婚姻吗?有没有小孩?能接受带小孩的吗?

这些在很多人看来带有冒犯性的私隐问题,却在直播间里得出直白的答案。青年们高密度的回答,就像快速播报一张个人简历,他们平凡的人生也浓缩在短短的几句话中。用王孟阁的话说,这些硬件条件无需隐瞒,“纸是包不住火的”。他认为开诚布公,才能给年轻人把好关,更快找到条件匹配、门当户对的另一半。

这也是王孟阁直播间不成文的原则。因此,他会在直播过程中进行筛选,若男嘉宾是初中高中学历,而热线电话里的女孩是本科以上学历,便会挂掉电话。他不建议普通青年“攀高枝”,“好对好,赖对赖,弯刀对着瓢切菜”,“咱穷的找个穷的,富的找个富的,门当户对才能成亲戚。”

王孟阁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:“条件要放宽,大路多宽放多宽,沂河多宽放多宽。”他认为男生的选择权更小,择偶条件要放宽,利于脱单。当然也不是无限度放宽,王孟阁的原则体现了一种实用哲学。比如他建议年龄、婚史可以适当放开,也希望能接受女方离异带孩子。若有必要,家里非独生子的,可以考虑倒插门。

“都什么年代了,大家对离异人士也没什么偏见了,而倒插门也只是一种形式,没什么不同。”曾有大龄男青年来直播间,非要找未婚女孩,王孟阁有点生气,“自己情况就这样,还要找未婚高材生,不现实。”一个从小父母双故的临沂男孩,只身在工厂打工, “这种情况找媳妇不容易,咱就主动帮他拿主意,给他找个倒插门。”后来,女方家里来人提亲,当天就把男孩领到家里,“特别感动人。”

户口调查式的“速配爱情”,吸引了众多单身男女参与。与精心策划包装的相亲节目相比,真实和高效成为是王孟阁直播间的优势。在这里,单身男性没什么选择的余地,能成婚才是首要考虑的。

直白赤裸的相亲方式,传统朴素的婚恋观,也受到了不少质疑,很多年轻人对此不以为然。但不可否认的是,这套法则在王孟阁这里相当有杀伤力,让小城和乡村大龄青年被看见。他不要求所有年轻人都认同他的模式,并在相亲前征求嘉宾意见,让他们对互联网有可能带来的“伤害”有心理准备。

对于现场牵线成功的,王孟阁从不去追踪他们后续的发展。若失败了,每个月都可以来直播间一次。有的男青年在他的直播间经历过一次次沮丧,仍在坚定地寻找“愿意搭伙过日子”的另一半。他们觉得,相比于浪漫的爱情,那个生病了能相互照顾,干活累了回到家能说话的人更来得踏实。

王孟阁用安慰的口吻说:“杀个回马枪再来农家院,咱还继续找,直到满意为止。”

残疾人婚恋  

接待了上千名嘉宾,让王孟阁印象最深的,还是来相亲的残疾人。

残障人士的婚恋需求往往被忽略了,成为相亲市场上沉默的群体。王孟阁的直播间给他们提供了机会,每场20对相亲,他特意安排一两个残障人士。曾经挨个村子收废品,王孟阁见过不少残疾人,他们的生活两点一线,要找到合适的另一半比普通人难太多。事实上,残障人士在王孟阁直播间匹配对象的难度,比一些男青年还要小。他认为,因为一般人找对象挑挑拣拣的,反而定不下来。

有一幕让王孟阁终生难忘,一位30来岁的聋哑小伙,匹配了一位比他大6岁的聋哑女人。那天正值雨天,两人相见恨晚,打着伞在雨中用手语和口语交流,惊喜又紧张,男方的妈妈也激动地哭了。在场的人虽然看不懂手语,但很多人掉了眼泪。

还有一次,一位父亲替儿子打电话报名后,才迟疑补充说儿子是聋哑人。王孟阁将他们的日程提前,却遇上下雨天,一家三口从县城赶来,到小院时衣服全湿了,父亲还一个劲拉着他的手道谢。王孟阁能理解这样的家庭处境,每一个残疾孩子的背后,都有一对心碎的父母,他们希望孩子也能组建家庭,即便自己百年之后孩子不至于孤苦伶仃。

王孟阁认为,残疾人本就是婚恋市场上的弱势群体,尤其是农村残疾男性,婚恋机会不容乐观,失婚风险极高。对于这些人,王孟阁会留出更多交流时间,等待热线电话的接通,“他们的缺点是残疾,我就尽量把他们的其他优点发掘出来。”他接待过一个缺了只耳朵的小伙,聊天得知他擅长倒卖二手电器,年收入有二十万元,很快就成功牵线。

但更多时候,残疾人的匹配不会如此顺利。一个聋哑程度较高的小伙,在镜头前对王孟阁的询问毫无反应,只能由身边的父亲代替回答,播了一晚上也没有电话进来。下播后,男孩的父亲在小院里和王孟阁边抽烟边聊天,说着说着突然就哭了。王孟阁没忍住,转身偷偷抹泪。

现在,王孟阁将残疾人和中老年人专场提前到中午进行,有时候仍要一天两场直播。不仅是残障群体,在他的观察里,一些离异或丧偶的中老年群体也有寻找伴侣的需求。他也在拓展直播的边界,未来还会关注网络寻亲,坚持做公益,“就是想回报社会。”

王孟阁自幼丧母,在村里“吃百家饭长大”。早早辍学后,他种地、打零工、收废品。这样的条件下,也没人愿意给他说亲。好在后来认识了比他大几岁的孟姨,时不时讨对方欢心,最终组建了家庭。夫妻俩相濡以沫几十年,日子虽然清苦,但他觉得平淡是福。他相信爱情,相信婚姻能带来幸福,他也希望乡村中的弱势群体都能得到关照,被幸福眷顾,一如他自己。

去年,王孟阁决定给孟姨补办一场婚礼。他拉着一辆板车,拉着孟姨和家里的宠物狗豆豆,沿着沂河走了百公里路,逢人就发喜糖。走了4天,在路上花了52块钱,还寻思着什么时候可以在城市拥有一个阁楼。

如今,他仍叫“王孟阁”,但那个阁楼的梦想似乎变得不那么迫切了。眼下,让更多人牵手成为他更想做的事情。

每天晚上六七点,王孟阁挂着一条喜庆的红色围巾坐在镜头前,补光灯一打开,他就来了精神。每次直播结束,父母们握着他的手连连道谢,王孟阁喜忧参半,他知道一次速配式相亲的结局,不会都沿着幸福的剧本走,“我只是提供了一个看眼缘的机会,未来能成与否,各自的路还要各自来走。”

一个叫We的工作室出品 未经许可禁止转载

作者:张先森

编辑:丑橘

图片:王孟阁(啦呱)(快手ID:zz3067408797)

标签:

x 广告
x 广告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太平洋文旅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豫ICP备2022016495号-17   联系邮箱:93 96 74 66 9@qq.com